云南大学考研(云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云南大学考研,云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20年7月,在高黎贡山傈僳族村落开展田野调查
这是一门把论文写在“田野中”、写到民族村寨里的学科,是以“立维护民族团结之德,树民族团结之人”理念和“学术报国”精神培养民族人才的学术摇篮,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国家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的学术基地。从招生时“门庭冷落”到本科和研究生“第一志愿”爆满,从一门“舶来学科”华丽蜕变为“国内一流”的本土特色学科,它结束了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博士生、硕士生的历史,在教育部历次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桃李满天下、研究成果誉满世界……
云南大学民族学科研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凭什么在业界独树一帜?
深耕田野调查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转化
在云南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被视为“从学生到学者”必不可少的一场“成年礼”。
每年由青年讲师或教授带领深入各民族村寨进行田野工作,本科生每年1个月,硕士研究生每年20天,博士研究生则1年,调查期间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一起干活,白天深入调查,夜晚总结写报告,尽管有些累,但学生们依然乐在其中。
“我之所以选择民族学,主要是因为这门学科不是单纯进行学术研究,而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深入民族村寨调查,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各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作现状,为我们的学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辉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四年级在读博士生,本科就读于山西某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出于喜爱和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兴趣来到云南大学攻读民族学,来云南7年,张辉时常深入迪庆、普洱等民族聚居地进行调查,独立完成了数个民族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田野调查永远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把关键‘钥匙’,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它。”张辉表示,下一步将在民族学研究道路上继续深造,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改善边疆社会治理,推动民族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继续努力。
一直以来,“田野调查”都是云南大学民族学的核心研究方法,也是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训练环节,是民族学研究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据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红云介绍,从2003年至今,云南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在红河、丽江、大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农村建立了14个调查研究基地,该校“从书斋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独特教学模式,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学子纷至沓来,招生率、升学率、就业率稳步提升,学生综合实力获得学界广泛好评。
“我们在全省建立了14个少数民族村寨田野调查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整理发表村民日志12本(667万字)、影视人类学作品35部,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组织研究生志愿者参与教育扶贫,云大独龙江支教团的事迹受到团中央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段红云说道。
发挥学科优势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重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保持学科活力的要诀之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李晓斌告诉记者,云南大学民族学立足云南民族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继承吴文藻、费孝通老一辈学者奠定的优良传统,弘扬“学术报国、志在为民”的“魁阁精神”,创造性提出“理论+田野+语言+技术”的多维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理论+田野”拓展课堂空间,通过“语言+技术”拓展课堂实践,发挥民族学科优势,促进学科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边疆学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高志英和该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伟华都是云南大学“魁阁学派”第三代学者,自入职以来,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深入各个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了解云南省情、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傈僳族阔时节》以及《通过观察理解中国》等一批影响深远、学术严谨的优秀成果。
“田野调查可以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了解云南、了解民族,爱上云南这块土地,让学生们在调查中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术目标、提升学术研究能力。”高志英说道。
据了解,云南大学是第一批获批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点授权的高校,也是中国率先恢复人类学专业的高校之一,设有民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获批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政策研究基地,设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束了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博士、硕士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在2015年度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是云南省唯一获通报表彰的流动站,也是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重要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储备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自设站以来,该站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民族学家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泰国、缅甸等国家以及中国港台地区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等方式,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通过推进12个田野调查研究基地的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博士后的实践培训,推动对西南少数民族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提升民族学博士后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大都获准博士后面上项目资助,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此外,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还入选了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承担国家马工程教材《中国民族史》《人类学概论》编写工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全国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连续11年举办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先后接受国内外86所高校师生近2000人参加理论研修和田野调查,培养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人才。
发挥“智囊”作用 服务民族工作大局
2009年,云南大学承办了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民族学人类学最高规格会议“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此次大会上,以云南大学教授为主的云南680名学者,为大会提供了16个专题、635篇学术论文,向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关于中国民族和宗教政策、民族和宗教工作实践以及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总结,也展示了云南大学民族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成果。
据段红云介绍,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获准建设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民族教育教材与管理政策研究中心;出版和发表了《西南民族通史》《国家图书馆藏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汇编》《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等论著;建成5个特色数据库;6份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中国民族问题智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问题智库”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多年来,云南大学不断加大民族学科建设投入,优化学科发展环境,不断壮大学科队伍,完善学科平台建设,增强国内国际学科合作和交流,造就了一批国内外有声誉的专家学者队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得到大力发展,成果显著。云南大学也因此成为全国民族学科获奖数最多的高校,民族学也是该校获奖课题最多、立项率、人才水平最高的学科。”段红云说。
进入“双一流”建设二期,云南大学民族学的建设目标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民族学研究的“云大学派”,成为全球民族学人才培养高地和享有国际声誉的民族学研究中心,引领世界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学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民族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云南大学考研(云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云南大学考研(云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